“CGM”的版本间差异
跳到导航
跳到搜索
无编辑摘要 |
无编辑摘要 |
||
第9行: | 第9行: | ||
*MUSE的观测并没有发现quasar N(HI) absorber 对应的恒星形成的发射线[https://arxiv.org/abs/1901.05217] |
*MUSE的观测并没有发现quasar N(HI) absorber 对应的恒星形成的发射线[https://arxiv.org/abs/1901.05217] |
||
==吸收体== |
|||
*类星体做背景源 |
|||
*高电离线,like OVI (10^5.5 K),早型星系和晚型星系的结果差别比较大,为什么? |
|||
: 激波加热?晕吸积气体激波后方 Oppenheimer 2016 |
|||
:: UV 电离,Stern et al. 2018 |
|||
: AGN反馈?(Nelson 2018) |
|||
: 恒星反馈增强OVI 吸收体 (数值模拟)Su et al. 2018 |
|||
*低电离线,like MgII,不同形态星系也有 |
|||
: 用MgII吸收线可以研究气体的运动学,支持和中性气体盘盘一样有旋转(arXiv 1901.09123) |
2019年1月29日 (二) 12:50的版本
circumgalactic medium
- CGM 的冷却,the mixing between the cold/metal-rich disc gas (T <~ 10^4 K) and the hot coronal gas (T >~ 10^6 K)
- 在大质量晕里面,这两种气体的热传统不是很有效,从而有效地阻止冷却[1]
- 经典的两相模型 Muller & Bullock 2004 [2]
- COS的观测,发现OVI吸收可以到600kpc远[3]
- MUSE的观测并没有发现quasar N(HI) absorber 对应的恒星形成的发射线[4]
吸收体
- 类星体做背景源
- 高电离线,like OVI (10^5.5 K),早型星系和晚型星系的结果差别比较大,为什么?
- 激波加热?晕吸积气体激波后方 Oppenheimer 2016
- UV 电离,Stern et al. 2018
- AGN反馈?(Nelson 2018)
- 恒星反馈增强OVI 吸收体 (数值模拟)Su et al. 2018
- 低电离线,like MgII,不同形态星系也有
- 用MgII吸收线可以研究气体的运动学,支持和中性气体盘盘一样有旋转(arXiv 1901.09123)